粉叶小檗药用价值
西方医学一般采用物理开刀,或是化学制剂药物的疗法。但是,传统中医药一直以来秉承着药材天然化,古法炮制的制作方法。这也是传统中医之所以能够沿用至今而不被西方药物以及西方治疗方法所淘汰的原因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一种叫做粉叶小檗的中草药。粉叶小檗的根部富含小檗碱,所以经常被用作为提取药物原料原料,粉叶小檗的根部具有清热解毒、捣烂或是晒干研磨成末具有消炎止痢的神奇功效功效。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1-2米。枝圆柱形,棕灰色或棕黄色,被黑色疣点;茎刺粗壮,三分叉,长2-3.5厘米,腹面具槽或扁平,与枝同色。叶硬革质,椭圆形,倒卵形,少有椭圆状披针形,长2-6厘米,宽1-2.5厘米,先端钝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上面亮黄绿色或灰绿色,中脉扁平,侧脉微隆起,背面被白粉或无白粉,中脉明显隆起,侧脉微显,两面网脉不显,叶缘微向背面反卷或平展,通常具1-6刺锯齿或刺齿,偶有全缘或多达8-9刺齿;近无柄。花(8-)10-20朵簇生;花梗长10-20毫米,纤细;小苞片披针形,长约2毫米,先端渐尖;萼片2轮,外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约4毫米,宽约2毫米,先端钝圆,内萼片倒卵形,长约6.5毫米,宽约5毫米,先端圆形;花瓣倒卵形,长约7毫米,宽4-5毫米,先端深缺裂,基部缢缩呈爪,具2枚分离腺体;雄蕊长约6毫米,药隔先端截;胚珠2-3枚。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长6-7毫米,直径4-5毫米,顶端通常无宿存花柱,有时具短宿存花柱,密被或微被白粉;含种子2枚。花期3-4月,果期6-8月。
生长习性
生于灌丛中,高山栎林、云杉林缘、路边或针叶林下。海拔1800-4000米。
药用价值
根富含小檗碱,多用为提取原料,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痢的功效。
粉叶小檗是西南几省区提取小檗碱主要原料之一。由于对植株需要量大,经历年大量采挖,野生资源日渐枯竭,细胞培养愈伤组织进行细胞悬浮培养研究,以期为工业化生产小檗碱提供参考。
粉叶小檗子叶愈伤组织经36代继代培养和筛选后,转入B5-2,4-D0.5mg/l+KT0.5mg/l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悬浮培养,每2-3周继代一次。经8代培养及筛选,宣选出生长快、颜色黄的品系供试验。在250ml锥形瓶中加100ml培养液,接人鲜重2~3g二周龄的细胞,在温度25±1℃,暗中振荡培养,振速为120r/min。每隔3~4天取样1次,进行各项测定。细胞悬浮液减压抽滤后称鲜重,鲜细胞于60℃下烘干后称干重。生长速度以每天每升培养基中平均增加的鲜重(g/lFW)或千重(g/lDW)表示。小檗碱鉴定和含量测定参照李启任、杨峻芸、曹安飞等发表在云南植物研究(1995.17(3),325)的文献“粉叶小檗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小檗碱的含量”的方法,小檗碱含量以干重的百分比表示。总磷含量用磷钼蓝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含量用蒽酮比色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用愈创木酚-过氧化氢法测定,蛋白质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测定电导率时,取出培养液离心后将上清液用DDS-11A型电导仪测定。
民间药方
白药:勿班起:根用于肠炎痢疾,肺炎,流感,火烧伤《滇药录》。根治菌痢,胃肠炎,副伤寒,消化不良,黄疸,肝硬化腹水,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炎,扁桃腺炎,口腔炎,支气管炎;外用治中耳炎,目赤肿痛,外伤感染《大理资志》。无般取:根治疗痢疾,肠炎,黄疸,目赤肿痛,肺炎,肾炎;口腔炎,扁桃体炎;花治腹泻;茎皮、根皮用于消化不良,腹泻痢疾,;干枝用于疮疡已破;果实治腹泻,痢疾《滇省志》。佤药:考不土下,考布吐夏:功用同白族《滇省志》。藏药:小檗:功用同白族《滇省志》。杰唯哇兴:皮治疗疫疠,陈热病,黄水病:花治疗各种出血症《中国藏药》。阿昌药:嗯宋邦:根治疗痢疾,肠炎,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黄疸性肝炎,疮疖《德宏药录》。德昂药:阿莫外: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药录》。景颇药:Woqqihanglen:功用同阿昌族《德宏药录》。
粉叶小檗具有的药物作用在小编看来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因为粉叶小檗一般都是生活在海拔在1800-4000米的中高海拔地区。一般在这个海拔所生长的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呈碱性的。此外,研究表明粉叶小檗的植株中的细胞活性是相当的高的,换句话来说,粉叶小檗的生命活力强。这样一来有利于抑制病毒的繁育从而增强白细胞的活性。粉叶小檗在藏药中的应用是非常广的,具体信息文中已经有叙述,小编在这里就不赘述了。